师生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大满贯!生命学子在2023年iGEM摘得历史最佳战绩!

时间:2023-11-07     浏览次数:

北京时间11月5日,生命科学领域最负盛名的国际学科竞赛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iGEM)2023年全球总决赛在法国巴黎圆满结束。生命学院疫情后首次派出2支本科生竞赛团队20余人出国参赛,创造历史最佳成绩!其中HUST-China队从400余支来自全球各国高校的队伍中脱颖而出,获评本科组TOP10及大赛金奖,该团队同时历史性地一次摘得气候危机赛道最佳奖(该赛道排名第一)和5项单项最佳奖、2项单项最佳奖提名,分别是:合成生物学新组合元件最佳奖、项目综合实践最佳奖、项目汇报展示最佳奖、项目推广视频最佳奖、iGEM全场人气奖,以及项目硬件设计最佳奖提名、项目展示wiki网页最佳奖提名,基本囊括大赛全场各类单项奖项。中法高校联队HUST- UEVE-UPSaclay首次参赛,亦获得大赛银奖。

 

iGEM大赛始于2003年,在美国波士顿由麻省理工学院第一次举办,疫情后,大赛组委会将总决赛迁至法国巴黎举办。2023年我校上述两支队伍通过近一年时间的准备,成功进行了队员招新、项目规划、模型设计、实验验证以及综合实践等一系列相关工作,最终向赛事组委会提交了30余个标准合成生物学元件数据,制作了成果展网页、演示视频等材料,并于11月2-4日在巴黎的总决赛现场向组委会进行了现场展示。团队成员在这一顶级国际赛场上通过与来自全世界知名高校的5000余名iGEM成员交流讨论,碰撞出创新思维新的火花、拓宽了国际学术视野,更坚定了同学们用合成生物学知识与技术解决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面临发展难题的理想和信心。

本次大赛中两支队伍的参赛项目受到了大赛评委和参赛高校师生的一致认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2023年华中大的这两支iGEM队伍:

队伍名称:HUST-China

项目名称:ElectriCO2 Sisters“一种基于蓝藻和希瓦氏菌的太阳能微生物电池”

指导老师:闫云君、宁康、占艺、周钰、解晓慢、王博涵

团队成员:吴越、文幸仪 、唐睿、 陈芸笛、 杜怡凯、 吴圣标、 曾爱晋、 章茜媛、 李骏烨、 邹毓涵、 颜硕、 邬正东、 祝瑞、 苗泽宇、 齐麟仪、 刘镟、 郭安欣、 陈业木、 周锞、 聂浩然、 孙成宇、 熊星浩、 饶亦涵、 李泽阳、 吕少珩、 钱品融、 范苏桐、 何滢颖

项目简介:随着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全球气温不断上升,带来大量的极端气候,而火力发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据总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团队成员关注到了这一情况,并对集胞藻和希瓦氏菌进行遗传工程改造,使集胞藻吸收二氧化碳合成乳酸,希瓦氏菌则通过摄取产生的乳酸产生电能,从而构建了一个吸收二氧化碳产生电能的共培养系统。该系统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时,能够通过产电减少火电发电需求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减轻温室效应,为缓解气候危机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队伍名称:HUST-UEVE-UPSaclay

项目名称:Algalchip“一种利用遗传改造的秀丽隐杆线虫作为底盘的生物检测工具”

指导老师:刘剑峰、刘剑淼、春雷、周钰、王博涵、时静涵

 团队成员:王米禾、 刘晋滔、 高旸 、何雨萱、 邱祺乐、 陈业木、 陈嘉祺、 曾涵 、姚涵璐 、帅扬、 刘沐林、 刘星语、 幸筱雯、 罗镇宇、 汪启旸 、张恒、 文轩昂、 陈宇 、杨云天、 戴佩延、 宋祉善、 刘含宇、 邓锴标

项目简介:藻毒素是藻类的一种代谢产物,它可以随食物链富集,进入人体后造成生殖毒性、神经毒性等危害。团队通过人工设计遗传改造秀丽隐杆线虫,实现有效检测高浓度藻毒素的目的;为进一步预防藻毒素累积及水华危害,团队也成功利用线虫完成了水体中藻类浓度的检测。 

此次参赛团队所取得的成绩创造了生命学院参加iGEM大赛十余年以来新的历史记录。iGEM HUST-China竞赛团队由生命学院联合启明学院依托生命科学与技术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学院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团队成员来自学院不同专业年级,每年团队通过积极参与包括iGEM在内的国内外各类学科竞赛与双创赛事,让学生们与全世界优秀大学生交流竞争,使竞赛项目和团队真正成为本科生提升能力素养和拓展学术视野的乐园。十年来,iGEM HUST-China竞赛团队里培养出的300余名本科生已逐渐成为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以及行业龙头企业中的科研创新新兴力量。今年首次参赛的HUST-UEVE-UPSaclay联队则是由生命学院首届(2021级)生物科学中外合作办学班级本科生组建。另外也有6名2021级、2022级中外合作办学班的同学加入到HUST-China团队之中,为团队取得历史最佳成绩贡献力量。

18luck新利电竞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将以此次参赛获奖突破为契机,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持续深入探索科教协同育人,坚持将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创”实践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不断为我国生命科学技术领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