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科研动态】同济医院陈孝平院士、张必翔教授联合生命学院杨祥良教授、刘智教授、陈卫华教授团队在活体微生物干预肝癌疾病治疗领域取得新进展

时间:2023-12-13     浏览次数:

12月12日,国际权威期刊”Cell Host & Microbe”在线发表了18luck新利电竞 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陈孝平院士、张必翔教授和生命学院杨祥良教授、刘智教授、陈卫华教授团队联合完成的题为“Bifidobacterium longum promotes postoperative liver function recovery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临床转化研究论文。

肝细胞癌(HCC)是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手术切除作为早期和部分中期HCC病人的推荐疗法,具有并发症少、围手术期死亡率低、长期生存率高等特点。术后肝功能恢复是HCC病人围手术期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为确保手术安全和病人受益,需要迅速恢复病人的术后肝功能。肝脏的功能可由肠道微生物群通过肠肝轴进行调节。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与肝功能障碍相关,肠道微生物在HCC病人术后肝功能衰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对HCC病人术后肝功能恢复中肠道微生物群作用的系统评估仍然缺乏,尤其是在关键微生物种类的鉴定和在动物模型及临床试验中的验证方面仍存在大量未知。

该研究首先通过回顾性和前瞻性队列分析,建立了术后肝功能恢复对HCC病人长期生存的重要性,并鉴定了影响肝功能恢复的一种关键肠道微生物——长双歧杆菌。随后在构建的肝损伤肝切除小鼠模型中,通过移植不同肝功能恢复程度的HCC病人的粪便微生物,以及长双歧杆菌,证明了肝功能恢复与肠道微生物,尤其是该长双歧杆菌有关。接下来在一项开放、随机、空白对照的临床试验中,研究者们证实HCC病人围手术期口服含有长双歧杆菌的活体微生物混合物可以显著提高术后肝功能恢复的比例,缩短病人的术后住院天数,同时提高病人的一年总生存期。

在机制上,通过多组学的分析及验证,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群在此过程中的有益改变和关键代谢途径的变化,包括5-羟色胺、次级胆汁酸和短链脂肪酸等在肠道中丰度增加。这些关键代谢物随后通过肠肝轴进入肝脏,并起到了减少肝脏炎症反应(TNF-α、IL-1β、F4/80)、降低肝纤维化程度(α-SMA、Collagen I)和增强肝细胞增值(Cyclin D1、Ki67)的效果。

总之,该研究结果表明,活体微生物长双歧杆菌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以增强HCC病人术后肝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病人的预后,为HCC病人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治疗策略。

该研究依托于18luck新利电竞 交叉学科创新团队,充分发挥我校在医工(理)学科交叉的天然优势,在“从临床来”“到临床去”的新研究范式上形成贯通。即:从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出发,利用多学科交叉研究寻找机制、形成有效干预手段,再回归临床应用。这种跨学科通力合作的新模式使得研究更加全面、系统,可为临床医学难题提供更有效、有用的创新性解决方案。

18luck新利电竞 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陈孝平院士、张必翔教授、生命学院杨祥良教授、刘智教授和陈卫华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18luck新利电竞 生命学院博士生喻晶晶、同济医院朱鹏主任医师、生命学院博士生石林林和生命学院博士后高娜为共同第一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hom.2023.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