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国家科技奖】公卫学院徐顺清教授团队:让百姓喝上干净水
发布时间:2019.01.14

来源:宣传部 编辑:范千 浏览次数:

■ 记者 范千


看起来无色无味的水里有哪些对人体健康有威胁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造成什么健康危害?造成危害的风险有多大?糖尿病、高血压、肿瘤是不是也和水相关?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安全,这样的疑惑对于我们已不陌生。为了让百姓喝上干净水,徐顺清团队一直坚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徐顺清团队“水中典型污染物健康风险识别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采用全生命周期毒理学研究发现了水中典型污染物新的健康风险,用内暴露评估与健康效应检测相结合,研发了定量评估人群健康风险的关键技术;用生物毒性检测与化学分离鉴定相结合,建立了基于健康风险的水中特征污染的筛选技术。研究成果突破了健康危害识别、人群健康风险评估、特征污染物筛选三大技术难题,被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机构用于健康风险评估和标准修订。



早在二十年前,徐顺清团队就隐隐发现了水中污染物影响健康这一“苗头”,并开始了水中污染物的健康风险识别研究。二十年来,团队跑遍了长江、汉江、淮河、东湖和太湖,考察了各类水源水质和自来水厂的出厂水质,在实验室培养了几代小白鼠,在调查现场跟踪了一批又一批样本人群,为了向全国甚至世界人民的饮用水健康提供科学依据而不懈努力。


跑遍各地,水的样本容易采集,人的样本采集却成了困难。“不少单位听说我们要去采样,都很担心,害怕团队的研究会引起人们的担忧。”面对这样的误解和阻力,研究团队也很无奈,只好想尽各种办法“找关系”,厚着脸皮要来实验数据。很多生物标志物检测的数据都是他们从医院和疾控中心“化缘”得来的。“谁在医院有熟人,帮忙联系采集点样本?”这是团队成员讨论最多的一句话。数据得来不易,更要体现出研究价值,每一项数据都激励着团队成员加班加点完成研究。


好在苦心人天不负,经过二十年的研究,团队终于解答了大家都关心的“水的问题”,并将基础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团队发现了水中典型污染物新的健康风险,为制定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团队创建了6种水中典型污染物快速检测技术和4种健康效应标志物的检测方法,识别出东湖水中的致癌风险因子,推动了湖北省政府实施“湖改江”工程(将饮用水源从东湖改为长江)。团队识别出的淮河流域特征污染物,还被列入《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方案》,为淮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指明了方向。


研究虽有“乐趣”,却少了些“刺激”。是因为项目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却应国家要求必须保密,不能发表论文,而是以报告的形式报给了相关部门;还因为预防医学不像临床医学,看不到“治病救人”的显著成绩。这些,让研究团队有些发愁,但却让他们更加坚定了为百姓服务、为国家服务的初衷。“环境健康是敏感话题,稍不注意就可能造成负面影响。而且健康的问题是不能用经济价值来衡量的。我们的研究就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把更多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才是真正地为民服务”。


“环境对于人体健康的作用是长期的、慢性的,做这样的研究就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我们就必须要有耐心有定性有好的心态。”二十年的研究周期眨眼而过,最早参与研究的周宜开教授现已年过古稀,鲁文清教授早已过花甲,当年的毛头小伙子吴康兵也已过了不惑之年。“团队中有一批教授和专家一直在坚持做这项研究,才取得了现在的成果。”漫长的研究中,两代人的坚持不懈,为保障我国饮用水安全和一些重点流域的水环境质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保障了人民健康,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虽然时间跨度很长,但是只要问题没有解决,只要有国家有需求、百姓有需求,我们就要一直研究下去。”


下一步,徐顺清团队打算做一个长期的出生队列研究,“或许等我退休了,这些研究可能才会显现出巨大的价值,更大程度上为环境健康和人的健康保驾护航。”但徐顺清相信,即使他退休了,团队的其他人依然会继续研究下去。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