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ST党史故事】李桂林:永不褪色的信仰
发布时间:2021.08.24

来源:档案馆 编辑:范千 浏览次数:

李桂林1930年生于江苏。他曾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解放战争,先后任野战军特务营战士、中南军区第七医院见习护士、西南军区工人医院护士班长、311医院、711医院和125-2医院医生等。1978年,他从部队转业至华中工学院(现18luck新利电竞 ),先后任华中工学院总务处卫生科副科长、校医院副院长和生物系副系主任。



图为少年李桂林。


1930年1月,李桂林出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镇。幼年家庭贫困,自小所在的村子里面就经历了日军的扫荡,亲眼见到了日军对华的残暴和毫无人性,而李桂林所在的苏北地区当时属新四军所管辖,新四军部队发扬了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拥护。受此影响,1943年,李桂林到了解放区,参加了儿童团宣传抗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共产党和国民党在重庆进行了一次历史性会谈,签订了《双十协定》,但是不到几个月,国民党就在1946年6月底全面撕毁《双十协定》,之后内战爆发。当时共产党动员解放区人民积极行动,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进攻。1946年8月,李桂林响应号召加入了山东野战军(后来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并,成立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是陈毅,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活。



图为青年李桂林。


刚到部队的李桂林被分到了第八师的野战部队重机枪连,师长是何以祥,政委是丁秋生,主要任务是背着步枪、子弹和手榴弹行军。在长途行军过程中,班长、党员经常和新兵们谈心,虽然他远离了家乡,但是感受到人民军队的温暖。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李桂林下定决心,要将自己选择的革命道路走到底。


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和国民党军队的实力悬殊很大。当时的国民党军队在部队人数和军事装备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仅仅在华东区的部队就有几十万,全部都是机械化的装备,还配有飞机大炮,国民党军队天上飞机轰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而我军在当时,用的枪支弹药都是从敌军手里缴获的,没有工厂生产,所以在子弹分配上每人只有几发子弹,用完就没有了。面对如此敌强我弱的情形,陈毅提出来,我军大撤退,把城市都变成空城,让国民党占领,我军到农村去打。他提出不要顾虑一城一地,不要把一个地方或者城市看得很重要。当时的宣传口号就是:撤退是为了很好地再进攻,为了准备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参加解放战争


1946年,被敌军围追堵截的我军,夜晚行军,白天躲藏。12月,我军与国民党打了一场著名的宿北战役。这是一次化被动为主动的战役,也是扭转华东战区局面的一个转折点,打完胜仗的我军部队向山东方向撤退。之后到了鲁南山区,在那里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歼灭战---鲁南战役,在敌强我弱的情形下,我军用双脚步行抗枪打败了国民党的坦克、重炮和装甲车等先进武器装备,歼灭了他们的26师和快速纵队,还缴获了一大批坦克、炮弹等武器装备。鲁南战役结束后,陈毅写下《鲁南大捷》的诗:“快速纵队走如飞,印缅归来自鼓吹。鲁南泥泞行不得,坦克都成废铁堆。快速部队今已矣,二十六师汝何为?徐州薛岳掩面哭,南京蒋贼应泪垂。”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爆发。被国民党围困许久的我军,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攻。孟良崮是山东蒙山山系的一座非常险要的山,北宋时期杨家将部将孟良曾率兵在此驻扎,所以称之为孟良崮。当时敌军在孟良崮驻扎的是国民党的整编74师,这是一支拥有全副美械装备的战斗力非常强的队伍,也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队伍。在孟良崮战役中,李桂林所在的队伍投入了4个纵队的兵力进行对抗,不仅要负责围攻孟良崮上的整编74师,而且还要负责阻击援兵。这场战役打了两天多,为了阻止国民党增援军的到来形成我军被夹击的局面,陈毅和粟裕下命令要尽快结束这场战役后撤退,在我军猛烈地攻击下,国民党的整编74师全军覆没,之后我军尽快撤离。在沂蒙山的山区里,大多都是山路,我军就用双脚饿着肚子一个小时跑了15公里,比开着军车的国民党还要快很多。这场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增长了我军的士气,对当时的战场形势影响很大,对当时中国整个战局的影响也很大。



图为参军时的李桂林。


之后,李桂林所在的部队到了山东大汶口,国民党又增派军队对华东全面进攻。当时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我军分内线和外线,内线负责突围国民党的封锁,外线主要是配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渡黄河跃进大别山的攻势。这样一来,当刘邓大军渡黄河到大别山后,敌人也跟着他们追,我军就在敌人后面又出现了,不仅牵制了敌人,也有力地支援了刘邓大军,巩固了大别山地区的力量。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10月,当部队打到鲁西南的曹县,李桂林怀着无比兴奋与激动的心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任何的入党仪式,既没有入党申请书,也没有入党宣誓,更没有档案,就写了一张小纸条,但是还是让李桂林心潮澎湃,感受到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参加淮海战役的时候,李桂林由于生病被调到了医院工作,主要负责医院药品器械的运输和发放,还参与接收治疗伤病员的工作。当时的药品都是从国民党军队缴来的战利品,李桂林每天晚上都要趁着天黑把这些药品运回医院。有次,他骑着马去运药品,那时天下着大雪,地上已经覆盖了厚厚的一层,连战壕都被掩盖住了。马的前蹄踏到了战壕里,一下就翻了,他也从马上摔下来,埋到了雪地里,费了半天劲才爬起来,拍拍身上的雪,坚持把这些急需的药品运回医院。


李桂林由于刚接触药品,药品上的很多字都不认识,还有很多都是“洋文”,他就拿着字典,一个一个地对,一个一个地弄清楚,然后再将所有药品分类排好,一直干到凌晨。第二天早上5点他就要起床把器械、药品整理好,供医生护士们领用。也是在那段时间里,李桂林慢慢接触的药品和医学知识,让他慢慢走上了学医之路。


淮海战役之后,李桂林又参加了渡江战役,之后,他从三野调整到了二野,跟着队伍进军西南,进军重庆。


继续求学之路


1949年,全国解放。20岁的李桂林在西南军区的直属医院工作,担任青年团的书记。当时部队里有好多人没什么文化,水平也不高,但是要成为国家和军队真正的主人翁,必须得提高部队的文化素质。1952年,军队提出要“向文化进军”,全军教育训练,除了部分有文化的人之外,都要执行以文化教育为主的方针,开展以扫盲为重点的学习运动。李桂林在当时的环境下,考入西南军区第二速成中学,学习了2年,1954年参加全军统考,考上了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预科一年,1955年转入本科医疗系学习,1960年以优良成绩毕业。



1960年,李桂林被分配到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后来改成航天部)工作,这一干就是19年。在航天部,李桂林主要负责高级专家的保健工作。保健对象有研究院的专家们,还有师级以上的高干,如任新民、屠守锷、钱学森等这些专家都是他的保健对象。


支援三线建设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为了加强战备,国家开始布局“三线建设”,将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逐步迁入三线地区。航天部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参加援建,李桂林是其中一员。1970年,李桂林和他的同事到达四川川北山区的达州宣汉县农村,在那里参加062基地的建设和医院的建设。当时在大山沟里,生活条件十分简陋,物资供应极其匮乏。没有住的地方,他们就自己搭工棚,没有生活用水,他们就自己挖井,没有食物,他们就到山上去买。


当地的老百姓不仅生活条件艰苦,而且医疗资源也极度匮乏,缺医少药,生病后得不到医治。当时他们在当地开了一个简易门诊为老百姓免费看病,李桂林是内科副主任、支部书记。来看病的老百姓很多,有的还用滑杆从几十里外抬着病人过来看病。后来,由于四川山区气候潮湿,再加上常年的劳动建设,李桂林的身体慢慢地垮了,浑身疼痛。1978年,在领导的批示下他才离开了那里。


来到华中工学院


1978年,李桂林来到华中工学院,在校医院工作,任副科长,主要负责业务技术管理。在校医院工作期间,李桂林带头制定并规范了医院的工作制度,比如:抢救病人制度、值班制度、药品领取制度等。当时在校医院的工作十分繁忙,还有很多急诊的病人需要上门看病。李桂林从不喊苦喊累,不辞辛劳地为大家服务。1982年,在一次急诊中,有一位病人突发胸痛,李桂林带着心电图的仪器到他们家检查后发现是广泛性心肌梗塞。李桂林白天看护,夜晚安排值班医生监护,请同济的医疗专家看诊等,一直在病人家里治疗了5天5夜,终于把病人抢救了过来。因为这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李桂林被老人们誉为“好医生”。



图为校医院李桂林和同事们的合影。


如今,离休后的李桂林依然每天学习党史。当谈及党的教育,他仍是怀着一种坚定的信仰,坚定地相信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信念不动摇,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够领导人民走向幸福,领导国家走向富强。在战争时期浴血奋战,解放后不断提高自我,老一辈的共产党人,用一生践行着他那永不褪色的信仰。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