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安: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发布时间:2022.01.23

来源:公卫学院 编辑:汪泉 浏览次数:

2021年11月,我校公卫学院 潘安教授荣获“树兰医学青年奖”。2022年1月20日,树兰基金官方微信号以《潘安: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为题刊发了潘安的自述文章,以下为全文。



获得第八届树兰医学青年奖,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动力和激励。非常感谢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和医学奖评审委员会对我和团队工作的肯定!回顾过往的求学和研究历程,一路走来有挫折,有迷茫,也有收获,更多的是感激。感激在我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给予我关心和支持的很多前辈、老师、同事、同学和团队成员!我也将以这次获奖作为新征程的起点,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更加努力的投入到未来的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工作中,为我国的慢性病流行病学的学科发展和提升我国慢性病防控能力做出更多的贡献。



求学和科研之路


我出生于江苏南京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没有接受过很好的教育,对我的学业不能提供指导,但他们教会了我与人为善的处世原则和努力拼搏的做事态度,默默地支持和尊重我的每一个决定。在南京大学本科阶段我学的是生物技术专业, 2004年快毕业的时候一直在踌躇以后该做什么。偶然的机会了解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刚成立了营养科学研究所,看到越来越多的人罹患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疾病,我意识到慢性病防控会是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于是在非常幸运的获得保研机会之后,选择来到中科院营养所攻读博士学位。我师从林旭研究员,在她的带领下我们开始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了人群队列,研究营养状况对代谢性疾病的影响,我也负责了多个糖尿病患者和代谢综合症人群的营养干预项目。虽然遇到了种种艰辛,但这些现场工作经历为我将来自己建立队列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博士毕业后有幸来到美国哈佛大学,师从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营养系主任Frank Hu教授开展糖尿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工作。我在哈佛大学宽松而紧张的氛围中汲取了很多流行病学的知识,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事和朋友,更加坚定了我立志从事慢性病流行病学的决心。


2012年在我三年博士后工作结束后,我选择来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在新加坡工作期间,认识了很多的良师益友,特别是与许恩佩教授共同领导了新加坡华族队列研究的第三次随访工作,对近17000名华裔进行了入户调查,在既往的慢性病流行病学工作基础上开辟了健康老龄化的研究方向。在这里我的各方面能力(基金申请、队列建设、教学、学生指导、国际合作和社会服务)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随着中国对于队列研究的重视,特别是精准医学项目的开展,我觉得是时候回到祖国开展研究工作了。很荣幸来到了18luck新利电竞 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在邬堂春教授的带领下,开始参与东风-同济队列的建设工作,我们团队也从无到有的建立了一个糖尿病专病队列和一个以妊娠期糖尿病为主的出生队列,过去几年我们在慢性病的病因预防和疾病预后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主要学术贡献


1、通过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深入分析了肥胖和体重变化对于慢性病及死亡风险的影响,参与撰写中国和全球的肥胖防控对策报告


体重和肥胖程度是人群健康的最基本生理参数之一,肥胖对健康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热点。尽管在一般人群中肥胖显著增加了死亡风险,但在糖尿病患者中有很多研究报道了相反的结果(肥胖悖论)。我们利用大型新发糖尿病队列并严格控制混杂和调整偏倚等因素后,发现肥胖依然显著增加了糖尿病患者中的死亡风险,推翻了肥胖悖论(N Engl J Med 2014)。因此,合理控制体重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和过早死亡的最重要基础,这也是目前糖尿病临床管理指南中的核心推荐。


既往研究大多仅关注单次体重状态和结局的关联,忽视了体重在不同生命时期是动态变化的,例如“中年发福”现象非常普遍。我们发现相较于体质指数一直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的人群,青年至中年时期体重增加(从非肥胖状态变至肥胖状态)显著增加了冠心病死亡和总死亡风险,而在中老年时期增重没有增加死亡风险但体重减轻显著增加了死亡风险(BMJ 2019)。研究提示预防增重和肥胖应“关口前移”,更关注青年至中年这一关键时期的体重变化。


很荣幸作为中国地区唯一代表,我受邀加入柳叶刀肥胖委员会,参与撰写了全球肥胖问题对策报告,提出了肥胖、营养不良和气候变化三者协同流行(global syndemic)的新观点(Lancet 2019)。随后,受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杂志邀请领衔中国专家团队从流行趋势、影响因素、临床治疗及公共卫生政策等多个方面撰写了柳叶刀中国肥胖问题专辑(www.thelancet.com/series/obesity-in-china),为制定中国的肥胖防控策略提供了系统全面的科学依据,杂志也专门发表了对我的专访。



2、系统确证并定量评估了生活方式对降低慢性病发生风险、延长预期寿命和促进健康公平的作用


生活方式在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等慢性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基于多个前瞻性队列,过去十余年我和团队全面揭示了多种生活方式在重大慢病发生和转归中的作用。例如,系统论证了过多红肉和加工肉制品摄入显著增加了糖尿病和早死风险(如Arch Intern Med 2012; JAMA Intern Med 2013; Am J Epidemiol 2017等);系统揭示了吸烟显著增加了糖尿病发生风险,而戒烟在短期内糖尿病风险不降反升,但随着戒烟时间的增长,风险逐渐降低(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5),糖尿病患者中吸烟增加了心血管病发生和总死亡风险,而戒烟后这些风险均显著下降(Circulation 2015)。这些成果被多国的膳食指南和心血管病防控指南所引用。随后,我们进一步论证了坚持多种健康生活方式(如健康饮食、合理体重、规律运动、不吸烟、不过度饮酒)显著增加了人群的预期寿命,在50岁时生活方式最健康的人群相较于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其预期寿命增加了6.6-14年(Circulation 2018;J Gerontol 2019等)。我们目前也在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分析整体生活方式在糖尿病、心血管病和死亡风险中的作用。


健康公平是全民健康的关键指标和核心内容。众所周知,社会经济地位深刻影响着生活方式,那么改善生活方式是否可以缓解健康不公平呢?针对这一科学问题,我们在多个队列中发现,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群其心血管病和死亡风险较高,而整体生活方式仅能解释其中不到13%的健康差距(BMJ 2021)。这一定量结果提示,仅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并不足以缓解社会经济地位高低所带来的健康不公平现象,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健康不公平的问题(如减少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促进性别平等、提高教育水平等),这对于如何实现健康公平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政策启示。N Engl J Med、BMJ、Eur Heart J等多个杂志也专门刊发了对于本文的评论性文章。



未来研究方向


糖尿病已成为影响国民生命健康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成人中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已超过1/3。而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较低,因血糖控制不佳引起的大血管(冠心病、脑卒中等)和微血管(糖尿病肾脏疾病、糖尿病眼病和糖尿病足等)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我们团队在过去几年开展了一系列的糖尿病相关的暴露组学、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工作,未来我们将基于高质量前瞻性队列,利用系统生物学理念和多组学技术,结合健康医疗大数据,揭示从健康―糖尿病前期―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不同发展阶段的动态变化规律,阐明糖尿病及并发症发生发展机制,为制订更科学和精准的糖尿病防控对策以及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糖尿病等重大慢病的防控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未来我和团队将继续脚踏实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既开展国际前沿的系统流行病学研究,也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切实降低重大慢病的疾病负担、改善公众健康水平而不懈努力!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