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思政】吴晓晖:团队融合,教学相长
发布时间:2023.10.26

来源:环境学院、学工部 编辑:刘雪茹 浏览次数:

吴晓晖,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学院副院长、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德育导师,目前担任校学术委员会工科分委会委员、生态环境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襄阳市驻点跟踪研究首席专家、湖北省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江生态环保集团科技委委员等。长期从事污水处理及其资源化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水专项”、科技部政府间国际合作专项、863 课题、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及企业合作项目40 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 余篇,获授权专利10 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 项。


推己及人 让学生走上个人发展的高速公路


“生活中,吴老师人非常好,很能体谅学生的难处,有时候遇到了问题,我们还没有去主动找老师,他就已经先来关心我们了。”


“我之前实验进度不太理想,有点沮丧,虽然组会上老师没有说我,但是会后吴老师单独找我,没有批评我,而是安慰我,让我不要急。对于老师而言可能只是很小的举动,但我当时十分感动。”


“师兄说他之前去了一个设计院实习,设计院也说看好他,会考虑签他,聊了几次后却说让他等一等。吴老师听后,担心设计院那边有什么变故会耽搁师兄找工作,当即找到相关负责人的电话打了过去。”


同学们口中的这位吴老师,正是18luck新利电竞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吴晓晖。吴晓晖教授自2021年起开始担任研究生第二党(团)支部德育导师,作为绿色修复团队的主要负责人,他关心并惦记着每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1993年9月至2004年6月,吴晓晖教授先后在18luck新利电竞 获得给水排水本科、市政工程硕士及环境工程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05年获首届“中英政府优秀青年奖学金”项目资助,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土木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看似一帆风顺的履历背后却藏着多次的两难抉择,给吴老师留下了些许遗憾,也让他更加关心学生的生涯规划。“我很希望在关键的节点上,作为导师和朋友,用自己的求学经验和生活阅历,指导学生尽量少走弯路,走上快车道;让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在此过程中有所收获,得到正面回馈。”吴老师说。


“如果有需要,吴老师真的会为我们尽力提供支持,吴老师是一个真正在乎学生,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走上更好道路的老师。”一位学生说道。


润物无声 让德育融入薪火接续的传承脉络


新学期伊始,吴晓晖教授带领着研究生第二党(团)支部前往校史馆参观学习。忆起过往的求学经历,吴老师感慨万千,勉励同学们把自身前途命运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其实对现在的学生来讲,很难想象当初建立华中工学院时候的百事待兴,那是个很艰苦的过程。整个学校的发展史其实也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了解一下历史,对你们做人生规划是有好处的。”


在世界权威榜单发行机构QS发布的 “年度全球毕业生就业能力排名”中,雇主与学生的关系是一项重要指标。该指标排名中,我校位居全球第一。“华科大的学生培养的质量还是很好的,立德树人对于老师来说是第一要务,看到这样的结果真是很高兴。” 吴老师谈及此事时十分自豪。他很少特意将德育思政单独摆出来给学生说教,但会结合专业知识开展课程思政,将正确的价值取向要素融入课堂中,将社会责任感穿插到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案例当中。


 吴晓晖教授(左三)带领同学们参观校史馆


正如吴晓晖教授所说,“敢于竞争,善于转化,是这所大学独有的精神。我们没有资源的优势,没有行业地位的优势,只有靠自己去奋斗,去不停地增添新的东西,这是刻在华科大人骨子里的精神。”加身的荣誉属于过去,只有将披荆斩棘的精神谱系接续传承,才能够在未来再次铸就母校和家国的辉煌。


科研引领 让团队迈向互促互进的融合大道


作为环境学院副院长,吴老师要求自己每周工作六天,白天忙于行政教学,晚上专精科研攻关,只能挤出时间去陪伴家人。被问及为什么还要担任德育导师时,吴老师这样表示:“忙归忙,但是我认为首先我还是一个光荣的老师。其实副院长也好,什么职位也罢,早晚都有卸任的一天,但是能作为老师去引领自己的学生成长,才是让人长久开心的事。”


吴老师非常注重德育与创新相结合,积极提倡团队内外的交流互促。“现在是以科研团队划分党支部,做德育导师其实是正好的。来参加下支部的活动跟学生有更多的互动,能够促进跟学生的交流,解决大家的困难,进而促进我们整个团队的科研发展。” 担任德育导师后,吴老师开展工作更是得心应手,兢兢业业。


“既然答应了,这个事肯定是一个责任,不能只是嘴上说说。”微党课授课、民主评议、雷锋月活动、团队科研交流、支部共建、趣味运动会、校史馆领学……吴老师从不缺席每一次的学生支部活动,以身作则践行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团队内的几位研究生导师也均担任本科生教师班主任,与学生在思想、学业、生活各方面做好沟通,在大创、节能减排、挑战杯等各项比赛中精心指导。

吴晓晖教授(左二)参与研究生第二党支部趣味运动会


吴老师认为,研究生教育需要通过常态化的党建交流,助力课题组内外及科研团队之间学生群体的互帮互助与交叉融合。“假如我们一个大团队内部都不能做到很好的融合,那在整个学院里面,团队和团队之间就更不用说了。我们要互相清楚每个人做的是什么方向,进展到什么程度,并思考怎样通过学科交叉催生新的研究点,这些工作是很有意义的。”


在科研上,吴教授鼓励研究生提升学术创新创造活跃度,突破卡脖子技术。“我发现大家都更愿意去做一些承上启下的研究方向,但面对一个新的领域大家却容易从内心里抗拒,担心自己做不来。其实老师们也是在不断学习新的东西,才能够传授给大家的。我作为德育导师来讲,还是希望引导大家去积极突破,做有创造性的研究。”


吴晓晖教授作学科交叉分享


吴晓晖教授先后指导32名研究生毕业,他所在的绿色修复团队近五年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Bioresource Technology等高水平SCI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多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研究生、国内知名的高廷耀奖学金、唐孝炎奖学金和奥加诺(水质与水环境)奖学金,毕业生多就业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线。


吴教授也十分重视研究生的文理工全方位发展,要夯实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基础,实现工科思维的拓宽。杨叔子院士曾说:“大学教育必须把科学和人文融合起来,大学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吴老师也认为,广大环境学子们都有机会成为国之栋梁,却大多囿于工科思维,缺乏人文素养,因此需要更多地参与人文讲座论坛或相关活动,开阔眼界锻炼能力,提升人文素养。


吴晓晖教授恪尽职守,扎根学生教育事业。他言传身教,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开放包容的思想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探索,深化团队交流互鉴,推动学科交叉;以饱满的热情、殷切的关怀传道授业,始终是“立德树人”的践行者。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