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瑞泉:追寻平等的百年心路
发布时间:2018.12.17

来源:记者团 编辑:记者团 张歌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记者团 孙蒙娜)12月11日,第2282期人文讲座在西十二楼N104举行。满头华发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高瑞泉走上讲台和同学们一同探寻中国“追寻平等的百年心路”。



“什么是平等?为什么我要在这里给大家主讲‘追寻平等的百年心路’这个话题呢?”高瑞泉用苏格拉底诘问的方式,立足于当代困境,开启探索之旅。平等是一种价值,是人的尊严乃至社会主义理想。在世界范围内,全球化的浪潮在带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不平等。随之而来的分配正义问题也使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如“地位焦虑” 更为高涨的问题更加严重。高瑞泉以中国的教育现状举例,“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指引着中国父母奋力争抢优质的教育资源。“家乡安不下灵魂,北上广安放不下肉身”是他对在大城市中打拼的青年人的高度概括。而眼下,在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中,如何拒绝复古主义,抵制传统文化中的不平等糟粕,这些都推动着人们重新认识“平等”及其价值。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农业社会、大一统的专制帝国和宗法制度等一系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维护下,不平等是与生俱来的,是不支持被推翻的。以现代眼光去看待中国古代的“平等”其实质是不平等的,但必须要承认的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种不平等具备相当的合理性。高瑞泉从辩证的角度以选举和科举制度为例论证这一观点。不可否定的是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阶级的流动性。但据清康熙至宣统年间的915份朱墨卷中的履历资料显示,只有占总数13.33%的122名贡生、举人和进士诞生于“五代之内皆无功名之家”,而这就是“科举所开放给平民上升的道路宽度”,而另一个开放给平民的通道是“捐纳制度”,由此说明科举制度在保障社会公平上的局限性。


相较于古代,现代的平等首先是对不平等的反抗,是要运用平等的观念去改变世界,是一种积极平等。在世界范围内,平等的价值观念已成为普遍追求,与平等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也逐渐建立完善。同时高瑞泉指出中国现代平等的观念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变革实现的。而当今中国是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来逐步实现平等,比如精准扶贫。平等包括了机会平等(即起点的平等)和结果平等(即得到平等的对待)。他笑称:“我们往往会发现机会平等是为了得到结果的不平等,但我们需要的是机会和结果的平等,这就造成了紧张。”他以高考为例,高考本身就是机会平等,但因为地区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导致的高考移民等现象又促使政府对弱势地区进行行政政策的倾斜以保证结果平等。最后他提出不能只讲平等,还需要有效益,自由和权威的统筹配置。



记者团 孙蒙娜 摄


在问答环节,高瑞泉走下讲台倾听同学们的问题并结合自身从教经历对如何在当今中国实现“大同社会”,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等问题一一作出回答。


追溯中国百年平等变迁之路,探寻当今社会实现平等之法,人类对平等的追寻永远在路上。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